报告人简介😯:齐炼文,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临床代谢组学中心主任,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导。2004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得中药学学士学位,2009年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生药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主要从事心血管代谢紊乱与中药干预研究👩🏻🏫,提出了“临床代谢组学”的研究理念及“性-量-位-因-果”的“五定”研究内涵🛷,发现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代谢标志物群,发现神经氨酸酶是冠心病治疗新靶点,阐释人参、丹参等中药及复方对糖脂代谢稳态失衡的调控机制,研发丹酚(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支持)等新药候选品种2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建立的生姜🧑🦽➡️、山银花等中药标准被中国🕕、美国药典收载🧯,基于质谱的血浆代谢指纹技术应用于冠心病风险无创筛查🐣。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人才。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包括J Am Coll Cardiol、Circulation🔤、Nat Prod Rep、Chem Sci、Theranostics🤷🏻♀️🏜、Diabetologia、Cell Death Dis、BBA-Mol Basis Dis、Anal Chim Acta、J Chromatogr A等;论文共被引用3600次,H指数为36🥢。
报告摘要:本实验室临床代谢组学团队专注研究冠心病,通过“代谢指纹”的研究👩🚒🚯,一滴血检测出冠心病需要20分钟🧜🏽♂️,让冠心病为代表的疾病介入诊疗都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冠脉造影检查等一系列价格昂贵且有创的检测手段🕵🏿♂️,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了便捷方法,现在团队又专心研制冠心病治疗药物围绕心血管领域重大疾病,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利用UPLC-Q/TOF-MS对来自于4个中心的2324份血浆临床样本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有36种代谢物出现显著差异。随后的机制研究发现与冠心病进展相关的代谢标志物——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作为信号分子激活了Rho-ROCK通路从而触发了RhoA和Cdc42依赖性心肌损伤。后续的动物和细胞实验证明沉默神经氨酸酶-1可以有效缓解心肌缺血损伤。神经氨酸酶是抗病毒药物奥塞米韦(达菲)和扎那米韦的靶点👩🏻🚒。使用这两种药物后🤙🏿,心肌缺血大鼠的24小时生存率显著提高💞,相关指标显著改善。这一结果为冠心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也为早已上市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塞米韦和扎那米韦的药物再定位开拓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