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19:30-21:00,中学生物学教师素养提升公益直播第十讲在天美生物学教学杂志视频号开展,本次直播邀请了山东省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学教研员,正高级二级教授杨守菊老师🌯。杨老师以其深厚的教学实践研究经验和对生物学教育的独到见解🦑,剖析了教学成果的内涵🌜,分享了如何凝练和表达自己的教学成果👩🏼🚒,以及探讨了如何有效培育教学成果✧📀。本次直播由《生物学教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李增娇老师主持🎄。
一🫱🏻、教学成果的内涵阐释
杨老师先是站在历史维度🏊🏻♀️,讲述了中国教学成果奖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特别阐述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起源和发展。接着阐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深层含义👨👩👧、评选标准及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揭示教学成果的概念——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并指出教学成果是教育科研和教学工作两者的结合📚,直接指向了教学实践🧙🏿♂️。
二、教学成果的凝练表达
“教学成果的凝练是一个从问题🤹、过程👩🏽🏭、方法到答案的严密论证体系👩🏽🚒。”杨老师从以下两大模块进行介绍。
1.理清要点:把握住教学成果凝练的必备要素。
(1)聚焦问题,突出针对性。杨老师指出目前生物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聚焦生命品性: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探索25年》为例🎧,讲解如何针对当前教育中漠视生命的问题,通过整合育人资源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学生生命品性的培养。
(2)强调过程🎎,突出发展性。杨老师提出成果获取四阶段👨🏿⚖️:探索构想期、教学研磨期、实践深化期和推广凝练期。
(3)凝练内涵,突出创新性💆♀️。杨老师强调一个独创的理论是获得高级别奖项的关键。并以多个实例介绍教学成果需要有核心价值和创新精神,并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注重转化,突出普适性⬜️。成果不仅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还要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2.凸显亮点👩🏿🦳:提升教学成果的表达和优化。
(1)题目设计:题目应在具有逻辑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直接反映成果的核心。例如《翱翔计划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北京模式》和《提高农村教师支教能力的团队研修实践》都是具有强烈导向性和品牌意识的题目。
(2)结构安排:教学成果报告应有清晰的结构🚵🏿♂️,围绕问题、过程🙇🏽♀️、内容和效果展开,确保各部分环环相扣🛅,逻辑一致🛟。
(3)阐述清晰:成果的每个观点都应言之有物,有充分的数据和事实支持😊。
(4)专业呈现:使用专业术语和图表来增强成果的表达,使其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例如👳🏻♀️,通过借用植物根横切面模型来形象化展示培育生命品性的路径🥕。
三🦮、教学成果的培育路径
杨老师详细介绍了教学成果的培育路径,从课堂观察到论文写作🌻,再到课堂变革和课题研究,每一步都是教学成果培育的重要环节👸🏽。她借用《静悄悄的革命》中三种教师的研究之眼,鼓励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并最终凝练出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成果⬅️。
四🔟、荣誉与责任
在直播的最后,杨老师分享了她和团队在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所获得的荣誉和经验👩🏼🚒🔬。她强调,这些荣誉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她和她的团队将继续秉承教育家精神🧑🏽✈️,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而不懈努力。李增娇老师对杨守菊老师表示感谢,并对其分享内容进行总结。通过杨老师的深入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参与直播的教师们对教学成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场直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教育精神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