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天美娱乐退休教师代表、在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校友代表和“传承”丛书的主编👴🏼🏮、副主编以及全体编委会成员,在校工会二楼会议室齐聚一堂🤪,共庆《传承——天美生物学科建设回眸(1951—2020)》出版发布🦻🏻。发布会由天美娱乐党委和老教授协会生命科学分会共同主办,老教授协会会长杜公卓和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伟民受邀出席。
《传承—天美生物学科建设回眸(1951—2020)》
天美老教授协会生命科学分会组编
《传承——天美生物学科建设回眸(1951—2020)》出版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主编孙心德教授首先介绍了《传承》的编写概况。编写始于2020年11月👋🚤,历时近两年🖕🏻,在天美娱乐党政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期间的困难🚵🏿,经参编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𓀛。期间,天美娱乐退休老教授们不顾年事已高💁🏻♀️,弘扬《传承》精神,尽心尽力回眸、撰写所属学科的发展历程;天美娱乐中青年教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但仍抽出宝贵的时间完成约稿🐦,展现了天美娱乐生物学科发展新篇章🧑🏽🍼。《传承》的撰写也得到广大校友的支持,最终14篇来自科技、教育、企业和管理等领域的校友文章入选,体现了天美娱乐校友的光辉风采🌥🌻。本书内容含有6个篇章,全书500余页,近50万字,并含与书稿内容相匹配的工作照片143幅。
《传承》主编孙心德教授介绍编写概况
《传承》编委会顾问童祖光老师表示,这本书全面地呈现了华东师大生物学科的发展史🧜🏿♂️,承载了人🪱、事🤕、景🤦🏻,而编写工作也恰恰体现了两支队伍——退休老教授和在职青年教师之间的传承。
退休教师代表马炜梁教授🚫,在职教师代表朱瑞良教授、倪兵副教授🧑🦽➡️,青年教师叶海峰教授和学生代表吕振宁相继发言💂🏿,他们都高度赞扬《传承》一书记载了70年来生物学科辉煌的发展历史,凝聚着生物学人的精神和风范🧑🏼🎓,将激励后辈师生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谱写生物学科发展新篇章。
校友代表🤳🏽、阿敏生物集团执行总裁🫀、甘肃阿敏生物清真明胶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翰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母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感恩母校的培养🤷。
天美娱乐院长翁杰敏教授和天美党委书记党远鸿一致赞扬了老教授们不辞辛劳,撰写了这部生物学科70年来的发展史,为今后天美育人、治学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并表示要珍惜《传承》历史🍟,弘扬《师魂》《文脉》精神🕵️♀️,让天美娱乐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事业更加辉煌🕢🐸。
老教授协会会长杜公卓作总结讲话。老教授协会继承和发扬《师魂》《文脉》精神,组织编撰《传承》丛书,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增强自信、激励士气,为实现华东师大的学科建设🈳,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添砖加瓦🛄🏋🏻。
最后📀,在热烈的庆祝氛围中举行了《传承》赠书仪式。
出席出版发布会人员合影
《传承》赠书仪式
发布会精彩瞬间
附:《传承》主编孙心德教授介绍编写、出版概况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由天美娱乐老教授协会分会组编的《传承—天美生物学科建设回眸(1951—2020)》一书,历时近两年🪷,终于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我校老教授协会为喜迎学校建校70周年🔂,在编撰《师魂》《文脉》之后,又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通过回眸历史💉,集中反映我校育才和治学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我们按照校老教授协会制定的撰写要求,坚持求真务实、叙真人真事🤽🏼♀️🧗🏼♂️,力求文风朴实,具可读性。坚持以事带人,学科建设既体现学科带头人的主导地位,也反映学科的团队精神。
本书的编写得到生科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天美党委书记党远鸿亲自挂帅🤹🏽♂️,多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本书的编写事宜,还亲自参加编写组会议,并指派刘长燕老师具体负责联系,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完成🌐。生科院已退休的老教授们为本书的编写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不顾年时已高😦,弘扬《传承》精神,尽心尽力回眸🏣、撰写所属学科发展历程,生科院中青年教授科研、教学任务繁重,仍抽出宝贵时间完成约稿🐐,并不厌其烦修改,直到定稿。在本书的校友风采篇中,我们通过天美校友会的平台🧙🏻🧗🏼♀️,采用刊发征稿启事和约稿结合的方式,得到校友大力支持,踊耀投稿🧗🏼♀️,最终挑选了14篇代表性的任职科技🦹🏽♀️、教育🧑🚀、企业🧑🏻🎄、管理等不同岗位的校友的回忆文章🧚🏽,包括我们生物学系的两位院士校友的文章,充分展示了校友的光辉风采🛂。
一🎟、编写简要概况
(一)编写的过程
2020年11月初👰🏿♀️,我们生科院分会确定参入校老教授协会《传承》丛书的编写,当即向天美党委做了汇报,得到党远鸿书记的大力支持。接着,提名组成了编委会,于2020年11月4日,召开了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传达了老教授协会确定的编写宗旨🪀,提出了编写的初步打算,讨论了可行性𓀍,着手组稿🖐🏿、约稿👃🏼,组织撰写👩🏽🔧,2021年5月完成初稿。期间➿,参考了兄弟单位已出版的《传承》丛书📫🧗,得到校老教授协会副会长郑寅达教授的指点,后又经多次修改,8月将打印的初稿交给出版社责任编辑,并正式签订出版合同。后按照责任编辑的要求🌔,将完成的第三次系统修改后的修改稿于12月3日交回出版社👩🏻💻。2022年春节后不久🔡,接出版社通知,书稿一审通过,已出清样稿,需要校对🔋💁,因疫情🔄,延误于2月21日完成校样,送回出版社,书稿得到责任编辑很高的评价🌲。3月1日🗿,收到出版社发来的排版后的二校稿留存以及封面设计📎,等待4月份正式面世🏃♀️,但3月中旬🗼,上海新冠疫情爆发,出版社、印刷厂停工🍄🟫,直到6月8日👨🦼,出版社部分恢复工作。时隔近三个月👋🏻,拿到质检样稿,我们再次反复认真对全书稿作了最后校对、修改👰🏻♂️,于6月28日返回出版社,交印刷厂开印🏇🏼,原预计7月中旬完成。2022年9月1日,终于拿到出版的书。
(二)编写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本书的组稿和初稿撰写还算顺利🩴,但后续的素材的核实、修正却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出版社的要求非常严苛,举几个例子:
1👨🏼🏫、书稿中插入的照片🐓,全书共143幅,在提交给出版社前,我对每张照片都做过PS处理🥀,但还是有一多半因像素❎、分辨率低,清晰度不合格被退回,我们多次往返与作者联系修改或调换,但有些是历史性旧照片,有的人也不在了,弃舍掉又可惜👩✈️,最后只能向出版社解释,又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才勉强用上。出版后可见,照片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2、教职员工和学生名录的核对
本书记载了建校70年来在生物系和天美娱乐工作过的737位教职员工,他们的入职时间、职称、专业👩🏽🍼🔠、所在的组室,名字的拼写等都要一一核对。学生名录中含有13266人🕴🏻🔽,他们分属的班级🤘🏻、年级𓀍,辅导员是谁🚝💣,特别是名字拼写非常繁杂,不规范,刘长燕老师、吴自荣老师、徐敏华老师和学生辅导员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名单逐一核对。学生名录中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同学,名字的字体大、小写、姓和名的前后排列、拼写不规范,都要逐项核对🧑🌾、修改😬。
3🚭、本书文章中所有出现的外文杂志都要加注释中文名称,同样所有中文杂 志也要加注英文名称。本书所涉及的杂志特别多👰🏻♂️,其中,外文杂志100余种,中文杂志也有几十种,还有拉丁文等🖍。外文杂志要写全称,文章中所有外文人名都要加中文拼音注释👩🏻🦼。朱振勤老师承担了这部分繁重的工作,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得以完成。
4🟪、本书附录中的获奖项目和出版著作𓀔,都必须填写完成项目的全部人员⟹。过去习惯上报的材料中仅写主要完成人或某某等🫚🤟。我们用了大量时间查找相关档案资料🧄,询问有关人员👩🏽🍼,逐项核对、修改🪯、补充🚵🏿,才得以通过🧗🏿。例如,本书共收录生科院老师出版的书籍190余册,涉及作者286位,出版年代从1925—2020年,跨度长达95年,要保证出版信息的准确性💖,花了大量时间通过多种渠道一一核实,做到准确无误📬。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本书的一些特点
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也参阅了传承丛书的其他分册,每个分册都各有特点,简要归纳一下,我们的特点是:
1、本书编写的主线始终遵照校老教授协会确定编写宗旨,坚持突出传承🚵♂️👩🏫、发展理念🚐,求真务实🤕,以事带人,重视学科建设中的团队精神。
2、凸显发展理念👳🏼,贯穿学科建设70年发展历程。考虑到天美娱乐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传统优势学科在我校老教授协会组编的《师魂》《文脉》两书收录的文章中已有所记述🏗,故本书在传承基础学科建设精神的同时,着力弘扬新兴学科创新发展成果👰🏼♂️,特别是天美成立后学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在“传承与发展”篇的28篇文章中🐪🫷,有8篇文章是记述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成果🚥。
3、充分用好建校70年发展中积累的可贵史料素材,如👨🏿🎨:本书附录中列出的教职员工名录,不仅涵盖了全部在职和退休人员,还包含曾经在我系、院工作过的教职员工名录以及他们的专业和所在组室🧑🏽🔬。又如✫:在“桃李芬芳”篇中,本书列出了建校70年来所有入读我系、院的学生名录(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当他们看到本书时🫱🏻,更会增加母校的归属感👨🏿🚀👷♀️、亲切感👩🌾,可发挥联络校友的纽带作用。
4、本书将“教学改革”专列一个篇章。学科建设应包含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是学科建设中的组成部分。回顾建校70年的历程,由生物学系到天美娱乐,“教学改革”曾获得诸多重要成果✣,始终位于我校领先地位,在国内同行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5、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之一,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取得的优良业绩应给予充分肯定,本书在“传承与发展”篇中🫶🏼🕌,特增设一篇天美辅导员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文章👩👦。
6🎣、本书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插入了2-3幅反映工作情景的照片👩🏼🔧,增加了可读性。
完成本书的编写是我们遵照校老教授协会的布局,在天美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委会、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相互配合🫳🏿、积极支持和关心,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采用了组稿、约稿的方式🏌️♂️,所有作者都非常认真地按约定时间完成初稿,并且按照编辑的要求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往返修改,令我们非常感动。在此,我代表本书编委会真诚感谢大家👅!
孙心德
2022年10月27日